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营经济快讯
北大民经院《民营经济文摘》(第325期)
点击次数:
作者:  发布时间:2014/9/15 9:01:03

民营经济文摘 第 325 期 2014 年 9 月 8 日


民营经济文摘 2014年9月第1期 总第325期 总 编:单忠东 主 编:刘 伟 廖 敏 编辑与策划:程湛恒

特别推荐 ................................................................... 2

李稻葵: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 2

宗庆后 :溢价进国企还说了不算,民企没那么傻 ................................ 4

宏观动向 ................................................................... 7

叶檀:金融业整合走的是新加坡模式 .......................................... 7

张茉楠:新常态之下须有新增长观 ............................................ 9

张幼林:健全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对策 ................................. 11

民营经济 .................................................................. 15

刘满平:融资难 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应对之道................................. 15

杨慧: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策略 ..................................... 18

经营管理 .................................................................. 21

任正非:跑到最前面的人 就给他“二两大烟土” ............................... 21

周鸿祎:被客户骂出来的收获 ............................................... 28

李明远:百度为什么要做直达号 ............................................. 32

民营经济文摘 第 325 期 2014 年 9 月 8 日

2

特别推荐

李稻葵: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未来存在三个增长点,这里按照有可能爆发的顺序列举如下。 第一大增长点就是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指的是直接进入未来百姓消费的、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建设投资,包括高铁、地铁、城市基础建设、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垃圾和水处理、空气质量的改善、公共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这种公共消费型投资不同于一般的固定资产投资,因为它们并不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不带来产能的过剩。更重要的是,这种公共消费型投资并不完全是提供公共产品,比如说高铁和地铁仍然是谁使用谁受益,具有相当的排他性,并不是全体百姓同时受益。但是这类产品的性质与汽车、冰箱和电视机不同,因为公共消费必须是大量民众一起进行的,比如一趟高铁的消费群是几千人,不可能为一个人开一趟高铁,但是一部手机却是一个人使用的。公共消费品需要大量的前期性投资,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公共消费类的投资尽管商业回报可能比较低,但一旦形成服务能力,可以逐步形成社会福利回报。 为什么说这种公共消费型基建投资是中国经济当前以及未来的第一增长点呢?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类投资是当前中国百姓最需要的,最能够直接提升百姓未来幸福感。中国的国民,尤其是城市居民,与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差距,已经不再是电冰箱的拥有量、手机的普及度和质量,乃至于汽车的拥有量和品质,而在于空气的质量、交通的拥挤程度、公共交通的普及度和质量,以及自然灾害来临之时的应对能力。这些本质上属于公共消费水平的范畴。提升公共消费的水平,需要非常长的投资周期,商业回报往往是很低的,需要政府长时间补贴。但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25%用于此类投资,这一比重未来还有提升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投资不仅不会加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有助于化解这一难题。

中国经济的第二大经济增长点就是已有生产能力的绿化和升级。中国的制造业从生产能力和产出量上讲已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各种生产设备往往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把这样的产能升级为现代化、有效率的产能需要投资,这个投资的过程将长期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笔者不完全测算,仅五大耗能行业——有色金属、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更新一遍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就需要10年时间,其每年将拉动GDP增长1%。而且,由此带来的低污染和低能耗将令国人长期受益。 中国经济的第三大经济增长点是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消费自从2007年以后,每年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已经上升到45%左右,但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其比重超过GDP的50%,恐怕还需要4-5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中国最有可能在短期内引爆,并且可以长期依赖的最大增长点就是公共消费型投资。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8月28日)


宗庆后 :溢价进国企还说了不算

民企没那么傻 我想主要谈谈我对国企改革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全员持股的一些想法。 一、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个二不像的人物 我们央企的领导人大部分是副部级,有的甚至是正部级,省企的领导人是副厅级或正厅级,再下面的还有县处级,都有一个官衔,应该是政府官员。但他又不像一个官员,他并没有政府官员所拥有的任何权力,亦没有什么待遇,顶多有一点看文件的权力,因此并不太像官。而国企的领导人头顶上又都有一个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头衔,应该是企业家,但他这个企业家亦是国资委或组织部任命的,而且没有什么自主经营权,大事要请示,还得看上面的脸色,而且还要听上面的。做好了,功劳是上面的;出了问题,责任是他们的,因为这顶乌纱帽是上面给的,稍不满意随时可以摘掉,因此说他是企业家么又不像企业家。而且又是一个两头受气的群体,政府官员认为他们能力不比自己高,而收入却比自己高许多,心里不平衡;而老百姓则认为国有企业是利用垄断地位赚的钱,并不是经营者有多大的本事,而且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是全国老百姓的,对国企的高收入认为拿的是老百姓的钱,亦不满意。另外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而企业的员工又是主人,因此亦比较难管。所以我说国企的领导人是既是官又不是官,既是企业家又不是企业家的二不像的人物。 有的国企领导人想通过与外资合作或者上市来摆脱这种状况,实际上亦摆脱不了,因为你这个人还是属国资委或组织部管的,他们是股东,仍旧可以随时任命你,亦可以随时免掉你,反而多了一层麻烦。因此我认为,国企首先要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党中央现在已明确提出来要搞混合所有制,并且允许全员持股,是不是应该趁这个机会,除了国家必须控制的企业另外制定政策调动国企领导人与员工的积极性之外,其他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全部转为混合所有制,而且要让民营资本占大股份,要有话语权,否则亦转换不了机制。同时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亦要想明白,要当官就不能赚钱,要赚钱就不能当官,二者是不可兼得的,亦要想明白选择好要么当官去,要么当企业家就丢掉官帽,当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二、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央提出来让民营资本进入国企搞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国企的活力,转换国企的机制,让国有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机制灵活、充满活力,已经占了国民经济的大半江山,同时在上交国家税收、解决就业上亦做了很大贡献。但我认为现在国资委与国企的领导人尚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现在政府亦好、国企亦好都没有认真的去执行中央的精神,现在搞试点的亦仅仅拿出少量的股份让民营资本进入,而且还要溢价进入。实际上民营资本亦没有那么傻,以高昂的价格与代价获取国企少量的股本,进入后既没有话语权、决策权,亦改变不了国有企业的机制。特别是央企这么大的盘子,民企、民间资本实际上亦没有能力进去,最后可能又让国外的基金占了国企的股权,让我们的国企又被外人所控制。 实际上我们浙江的国企早就已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我们的省级大企业帽子上是国企,但下面的子公司已全部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所以这些年发展得很好。我们的央企是否亦可以学学这种模式?另外国资委是否亦该制定一个明确的政策,是否可以按净资产的价值让民营资本入股,比例可以不受限制?没有明确的政策,下面是不敢动的,因为国有资产流失的这顶帽子亦够大的,谁都不敢戴。我认为国资委亦应该认真地领会中央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做点贡献了。 三、关于全员持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提出来混合所有制可以全员持股。 我们公司是99年开始全员持股的,实行以来效果很好,员工的收入大幅提高,企业的发展成果让员工共享,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成为了企业的真正主人,亦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我们具体的做法主要有这么几条:一是在职时可以拥有股权,离职或退休时要按原价退回股权,这主要是保证了实际经营者与生产者均能拥有股权,以免不在职的拥有股权,而在职的没有股权。二是按贡献、按级别制定了各类人员可以持股的标准。三是每年通过考评,表现好的可以晋升股权,表现不好的可以降股权,既解决了激励机制,又避免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问题,解决了竞争机制,使企业永远保持了活力。 我们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既尽快地提高了员工的收入,又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亦提高了员工对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当前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与修改一些法律来保证全员持股的合法性。 四、要重新认识姓公与姓私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姓资与姓社的争议,后来小平同志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而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搞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全员持股,我认为要对姓公与姓私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过去我们说国有资产是全国老百姓的,但我看没有一个老百姓认为那部分资产他是有份的。改革开放前,我们全国老百姓全部是无产者,而且吃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过的是苦日子,吃不饱穿不暖,什么东西都要发票子,限量供应。我在农村呆了十五年,那时候60年代农民有5.67亿,却养不活1.27亿城镇居民。而现在有2.69亿农村青壮年在城镇打工,真正务农的人少了,而农产品却极大丰富了,要什么有什么了。在党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指引下,民营经济亦发展很快。为什么?因为国家允许私人拥有财产,而且三中全会还提出私有财产不容侵犯,调动了老百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尽管老百姓拥有了财富,但我认为除了自己能消费的之外,其他的财富实际上都是社会的。只要不拿到国外去,实际上都是中国的国有资产,因为这个财富还在继续投资,继续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哪怕不再投资,放在银行里亦在帮助人家投资发展经济。因此我认为,实际上名义上这个资产属于个人的就会调动他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而最后实际上还是国家的还是姓公的。而我们现在的国有资产实际上亦在委托部分公民在管理,但在名义上不是他个人的,因此积极性与责任心就会差一点。因为毕竟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觉悟尚没有那么高。所以我认为,当前我们要解决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问题,因此通过全员持股,让企业的员工都成了股东,这样能让老百姓尽快提高收入,而且又是通过勤劳致富,同时又激发了发展经济的动力与活力。 (作者系娃哈哈董事长,中国新闻网,2014年9月4日)


宏观动向

叶檀:金融业整合走的是新加坡模式 金融行业进行大合并,中投主外、汇金主内的金融模式,已经成形。 7月25日,汇金旗下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重组方案的董事会公告正式披露,汇金对新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升至57.92%,成为其实际控制人。 这是汇金的最新步骤,接下来,汇金还将继续重整手中资源,未来有可能形成汇金控制下的几大券商、银行、保险机构,最终与新加坡一样,境内外金融资产与投资,主要掌握在金融航母手中。 成立于2003年12月的汇金成为金融国家队的领头人,财政部主要通过汇金履行国有金融资产的出资人责任,后者资产规模约占全国金融业资产总规模的一半。根据汇金官网公布,截至去年底,公司持有6家银行、1家投资公司、3家保险公司等18家金融机构的股份,其中10家持股比例在51%以上。到今年6月底持有中国银河金融控股78.57%的股权、申银万国57.92%的股权、中金公司43.35%的股权、中信建投40%的股权、中投证券100%的股权和瑞银证券14.01%的股权。 汇金成立之初,被赋予稳定金融之责,这家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行使对重点金融企业的出资人权利和义务,支持其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国家注资的安全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汇金参控金融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投资回报,而不是直接下场成为巨无霸拳击手。 2004年开始的券商全行业自我救赎进行综合治理,持续到2006年末,证监会共处理了15家高风险证券公司,14家实施关闭,汇金和建银奉国务院之命,以准国有机构性质的金融机构重组平台进入,控股和注资重组了8家券商,包括华夏证券(现为中信建投证券)、北京证券(现为瑞银证券)、齐鲁证券、西南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申银万国证券、银河证券、南方证券(现为中投证券)。加上对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宏源证券的控股权,汇金、建银总计控股10家券商,几乎占了当时国内券商数量的三分之一。 当时汇金起的是救火队的作用,谁都认为中金将在获得收益后撤资,让各地市场自行发展,满足于财务投资者的身份。2005年9月30日,《上海证券报》报道,根据“国九条”精神,中央汇金公司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能,向申银万国注资并提供流动性支持。其中包括25亿元注资、15亿元流动性资金。汇金公司在确保适时退出的前提下,实施阶段性持股计划,以解决申银万国资本充实问题,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确保适时退出”,恐怕那是拿到汇金资金的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共同盼望。事实证明,汇金成为申银万国的控股股东,申银万国成为子公司,与注册地远在新疆的宏源证券绑定。 上海并非空手而归,2011年10月,汇金和上海国际集团完成了关于双方将手中各自持有的申银万国与国泰君安股份进行置换,置换完成后汇金持有申银万国55.38%的股份,上海国际集团持有国泰君安45.09%的股份,由此汇金参股的券商减少一家,国泰君安解决了“一参一控”的问题,国泰君安的地方队身份,就此明确。 国外基本有两种做法,或者像新加坡一样,国家队领衔主演,或者像挪威主权基金一样,满足于成为精明的财务投资者。汇金成为神经中枢是否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化,以申银万国为例,这家企业经过第一次与汇金的磨合,现在要与宏源再次磨合,重组效率到底如何? 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日益成熟,但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因审批、因新三板、因为各种资源集聚而无法撼动。 金融业目前的趋势是整合,走的是新加坡模式,只在私募股权、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开了一些口子。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每日经济新闻,2014年9月4日)


张茉楠:新常态之下须有新增长观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后,正在步入 “新常态”。“新常态”之下,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增长观”,从而为经济转型、深化改革赢取时间和空间。 第一,庞大的储蓄仍是可靠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将储蓄转化为有效率的投资将会形成当前乃至长远的资本存量,这对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增长是有益的。 第二,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是可靠的比较优势。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届时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有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第三,不断完善的产业链/服务链仍是可靠的比较优势。当前,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中心和决策中心之一,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产业链和服务链的转移,这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要思考如何更加贴近市场,如何充分挖掘庞大的内需市场,如何通过自身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引领消费结构升级,并最终推动中国价值链升级,是下一步的大方向。 第四,巨大的区域发展空间仍是可靠的比较优势。中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跨越了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完全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延续中国制造的优势。通过产业流动、区域流动能延续中国制造一定的优势,但未来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能不能趁这个时间快马加鞭、加速转型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 第五,创新驱动形成的后发能力仍是可靠的比较优势。当前,全球仍未完全走出危机,但世界各国早已纷纷寻找新经济增长之路。中国走创新的道路,通过建立高效能、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参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能够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并将后发优势转化为先发优势。 基于新优势需要新的政策框架,要从“放松政府管制,优化制度供给,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标着眼,着眼于供给侧,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首先,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增加有效供给。一是建立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只能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来获取更多利润;二是发挥政府投资对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宏观导向作用,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鼓励官产学研金共建创新联盟,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设备投资改造,建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有效机制;三是严格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为推进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须以大力提高中国资本形成效率为中心,着手以下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分割、切实保障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转变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消除要素价格“多轨制”现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释放市场投资主体活力。二是推进融资渠道市场化,为企业投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通过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全社会融资效率。三是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最后,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整体升级。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要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就必须培育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很多国内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国内市场。我们需要研究制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以及“走出去”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发展和延长国内价值链,并鼓励国内企业向低产业梯度国家转移。政府除了在财税、金融、贸易便利化政策之外,应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场设立相应的贸易促进机构,为企业搭建国际贸易网络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境外贸易合作区建设。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每日经济新闻,2014年9月4日)


张幼林:健全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

体制的对策 当前我国金融管理实行的是中央集中垂直、地方辅助配合的监管体制。这种金融监管体制,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在较长时期内对促进我国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要求看,该体制已滞后和不适应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以改进和完善。 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的创新发展管得过紧 这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金融发展权,限制了各个地方和社会及民间的金融发展权的行使,导致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进展不快,金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供给不足。 (二)金融立法和政策的制定权过于集中 或过于原则笼统,不便于贯彻落实操作;或比较单一具体、有时是一刀切,导致金融资源越来越向发达地区聚集,难以覆盖和兼顾各地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三)中央与地方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责不明确、不相称、不对等 权力比较集中在中央,责任比较侧重在地方。存在有审批权的,不负责风险处置;无监管权、不知情的,却要负责应急维稳的现象。而各类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四)监管交叉重复和监管空白缺位同时存在 对私募股权基金、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分属于多个不同部门管理;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发展迅速,也要接受多个监管部门监管;民间金融发展迅速但供给仍显不足,同时亟须加强监管规范,却监管职责不明确;对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则存在盲区。 (五)监管的效率有待提高,成本有待优化。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央行到县级、银监到地级、证监保监仅到省级,管理跨度过大、反应时间长、对一线的实际情况和变化了解困难。 (六)金融管理体系设计中未明确政府职能 没有为地方政府参与金融管理给予明确定位、留有必要空间,难以很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地方金融监管严重薄弱,监管手段、监管人才、基础信息匮乏,监管系统建设滞后。 (七)中央与地方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不顺畅,信息不对称 中央与地方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联防联动的监管配合机制,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大中型金融机构的运营和风险缺乏了解途径和手段,在不少地方存在各念各经的两张皮现象,影响了监管合力和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合力的形成。 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在指导思想上要着眼于符合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得住;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着眼于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在风险基本可控的前提下大力支持推动创新发展。在基本原则上,应遵循权责法定原则;权责一致原则;规制统一原则;多层分权原则;成本效率原则。 (二)确立体系格局 建立中央和地方条块结合、各有侧重、监管覆盖完整、协调联动配合机制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格局。这一体系格局应努力构建成为一张金融管理之网,以中央为经,地方为纬,经纬交织,有机互联,首尾相应,左右逢源,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央层面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地方层面由各省市金融办牵头。 (三)明确职责边界 中央层面以条条为主,主要负责:重大金融立法、国家金融发展政策与战略、金融宏观调控、国家金融标准、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系统性和跨地区金融风险防控、加强对各地金融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地方金融监管人才的培训和输送。地方层面以块块为主,主要负责:省级以下的金融管理,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方针政策、配合中央监管部门工作、本地金融立法、金融发展政策与规划、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如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地方产权股权交易所、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农村信用社、区域性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本地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聚集区与金融功能区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人才的集聚与开发、民间金融的培育和发展。 (四)健全完善监管组织机构 根据各地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需要,在不搞一刀切的前提下,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特别是央行、银监、证监、保监,要努力覆盖到省市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授权地方金融办履行部分监管职责。同时,根据各地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需要,地方政府要在省地县三级建立金融办或金融管理局,并努力把各地金融办打造成为地方金融改革发展的规划者、地方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地方发展所需金融资源的集聚者、地方金融开放发展相关各方的协调者、地方金融改革创新的呵护者、地方小微金融发展的推动者、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者。 (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在各省市建立由人民银行派出机构和金融办共同牵头,银监、证监、保监、财政部专员办等部门参加的金融监管与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具体可采取建立金融监管协调联席会制度的方式,完成中央下达任务,推动地方金融发展,维护属地金融安全稳定。现阶段在协调联动机制建设中,特别要重视首先建立各有关方面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金融风险应急处置的联动配合机制。 (六)持续推进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 金融管理体制应根据国家和各地经济社会和金融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导向,不断提高其适应性;积极探索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创新发展趋势,适时实现中央金融监管由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的过渡;积极探索在地方金融管理和发展中通过建立地方各级党委领导的金融党工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金融管理力量形成合力,更好促进金融发展;积极探索和培育各类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有效参与金融管理的机制方式,积极稳妥放权给行业协会;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推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方式与国际接轨,以适应积极的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需要。 (作者系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金融时报》,2014年9月1日)


民营经济

刘满平:融资难 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

应对之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难题。这是由中小企业的特性和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决定的。 经营风险大、不确定性大、破产率高是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缺陷。规模小,决定了固定成本可分摊性弱,规范信息的成本支出不经济,难以提供规范和标准信息以供决策判断;而财务不透明,财务信息核算和披露机制不规范和健全,也无法正确地判断财务状况;通常,中小企业信息收集、调研、分析、决策的费用是大企业费用(按单位计价)的6至8倍。但横向对比,我国有66%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而欧盟国家的比例为13%,说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更严重,更为突出,其成因既有全球共性,又带有我国的特性。比如,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现阶段融资需求巨大,资金成本过高;金融市场管制导致资金需求过度旺盛,风险溢价上升,“加成率”过高;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合理,融资渠道狭窄;社会征信系统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以至银企关系恶劣等等。 理论上,社会上可贷资金的成本可用贷款利率来衡量,贷款利率至少包含银行基准利率、各种风险溢价和“加成率”三个构成部分。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还没有形成,政府对市场管制及干预随处可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又是个相对垄断竞争的市场,资金定价主动权在国有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手中。在利益驱动下,“加成率”被抬高,金融机构利润畸高。据中国企业联合会《2013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率高达23.6%;其利润占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35.6%。据美国《财富》杂志报告称,9家上榜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率均在20%以上。其他许多金融机构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我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最主要的渠道是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但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分明。少数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现有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不仅数量有限,且与国有银行业务趋同,市场趋同,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市场定位战略,金融体系中缺乏与国有大银行搭配合理的区域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由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条件较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和发行条件。即使号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业板,也主要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另外,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担保机构。截至2009 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5547 户,担保贷款额仅占全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7.5%,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担保行业的治理整顿,担保机构和担保贷款额增速均有所放缓。 因为信用观念淡薄,造成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关系恶化,进而对中小企业“恐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企业不是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而是因为试图用所占用的资金去投资获得更多利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应收账款和不良贷款增加。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违反诚信经营的行为高度容忍,借了金融机构的贷款不按时归还。有些中小企业为应对银行、财政、税务,大搞虚假行为,准备两套或三套账。为防范风险,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不得不要求中小企业支付账户管理费、融资顾问费、承诺费、信息咨询费、业务手续费等其他融资费用,最终导致融资成本上升。 综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金融市场因素又有体制机制性因素。因此,要缓解我国小企业融资难困境,需要从企业自身、政府和银行等多方面来考虑。 无疑,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信用度,是最根本的途径。中小企业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培育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从本质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加强财务制度建设上,需树立良好信用观念意识。在向现代企业转变的过程中,尤其要建立规范,透明,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数据,以减少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从政府角度看,应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的作用。财政直接支持方面,可参考美国、日本经验,组建独立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逐年增加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的财政投入。税收支持方面,建议降低享受优惠税率的门槛,扩大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并对创新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寄予更大的税收优惠。间接信贷支持方面,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度放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发展民营银行与互助银行,也可开办一些数量的政策性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法律法规方面,建议将《中小企业促进法》修改为《中小企业法》,给予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平等地位,理顺管理体制。同时,尽快制定针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担保、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方面的配套办法。 同时,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通过信用等级评估,将各中小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将不守信用企业在各类媒介中曝光,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创造条件扶持一批经营业绩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通过建立制定担保公司的保险制度,有效化解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 站在银行角度看,需要真正完成从“存款立行”向“贷款立行”观念转变,可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展开信贷制度和产品的创新,推出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在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按风险收益对称原则赋予商业银行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收取不同水平利率的决策权力,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定价能力。当然,还需清理整顿贷款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直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作者系宏观经济评论员,《上海证券报》,2014年9月3日)


杨慧: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策略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开始提速,不仅使庞大的民间资本激发出活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增加了金融服务供给,更好地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但也要看到,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仍然面临准入门槛高、持股比例受限、优惠政策和法律保障缺失、风险与回报不匹配等诸多掣肘,因此亟须加强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准入门槛偏高。成立村镇银行方面,民间资本参与组建的基本条件之一,必须要求商业银行作为最大股东,也就是说民间资本无独立经营权,这无形中抬高了门槛,挫伤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积极性。 (二)缺乏明晰的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民间资本难以尽快走上规范化轨道。尽管国务院“新36条”和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没有了明确的法律限制,但这些法规文件仍属于“粗线条”,在有些关键问题上仍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三)缺乏后续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后劲不足。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使用频率较快,需求量大,资金短缺情况时常发生,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小额贷款公司普遍认为“银行门槛高,很难达到银行再融资条件”,现实中真正获得融资的小额贷款公司寥寥无几。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策略选择 (一)适度开放,畅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在制定金融领域准入标准时,既要注重金融风险,保持审慎的态度,也要考虑民间资本自身的特点及地区差异,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合理准入标准。在设定资产规模、投资比例等准入条件时,要全面考虑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准入规则,以免因对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一视同仁,而将大量民间资本拒之门外。同时,应将实施细则制定的权利下放给地方,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注册资本、入股条件等标准。 在监管方面,要尽快制定民间资本入股或控股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明确民间资本入股或控股金融机构的出资比例、进入方式、价值取向、业务范围、放贷资金来源,明确监管要求、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要求,以专门的法律严格规范放贷主体的借贷行为,防止由于缺乏参照标准、透明度不高、人为操纵导致的“软门槛”,避免出现“玻璃门”现象。 (二)创新金融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率。应构建非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跨部门合作监管机制,以避免监管死角,维护社会金融稳定。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都具有准金融业务的特点,在监管过程中,其主管部门可以与金融管理部门充分合作,利用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和专业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格局,以提高监管效率,避免监管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地区和行业差异,在权衡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监管策略。比如,针对担保公司和典当行可能出现的违规吸储放贷业务,应采取严厉监管,以防止出现严重的社会后果;而对面向小微企业、“三农”的贷款业务,应适当放宽监管标准,以鼓励这些业务的开展。 (三)加大金融、财税政策倾斜力度,促进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壮大。目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空间还很狭窄,发展能力有限,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一是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开办之初可给予全额免税或减免一定的税收,待其经营步入正轨并实现财务可持续后再全额征税。对小额贷款公司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的贷款,财政可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或风险补偿,同时适当下调营业税率,提高其收益水平。二是进一步简化办理贷款过程中涉及的抵押、担保、评估、公证等程序,降低或免除相关费用。三是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引入奖励机制和金融机构信贷考核激励机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其信贷资金向金融薄弱地区流动。 (四)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微型金融机构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难题。一是扩大融资额度,适当调整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与外部融资1∶0.5的限制,视其经营状况逐步扩大到1∶1至1∶3。二是申请正规金融批发贷款,指定或新设专业化运作的全国性小额信贷批发融资基金,融入资金的利率、期限由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应银行机构自主协商确定,利率以同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加点确定。三是吸收委托资金,集聚社会闲置资金以及吸纳慈善机构捐赠资金或扶贫资金。四是鼓励地方政府将财政性存款,比如支农资金,优先存放于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通过放贷真正回流农村,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 (五)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行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必须从临时性、应急性政策号召转向法律保障推进,通过法律保障投资人的合法身份和明确的行为边界。所以,必须尽快制定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法律体系,根据投资人的资金规模、投资方式、投资意愿,建立相应的登记、注册、备案制度,改变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个人借贷“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的现状,明确与民间资本的类似金融活动由统一管理主体——人民银行来进行管理,规范的机构行为由专业监管机构监管。 (作者系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副总裁,《金融时报》,2014年9月1日)


经营管理

任正非:跑到最前面的人 就给他

“二两大烟土” 一、关于人力资源战略:坚持聚焦管道的针尖战略,有效增长,和平崛起,成为ICT领导者。业务与人力资源政策都应支撑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 我有一个想法,针尖战略的发展,其实就是和平崛起。我们逐渐突进无人区,踩不到各方利益集团的脚,就会和平崛起。坚持这个战略不变化,有可能在这个时代行业领先,实际就是超越美国。因此战略目标中,将“超越美国”这句话改为“有效增长,和平崛起,成为ICT领导者”。将来业务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等各种政策都应支撑和平崛起这样一种方式。 二、关于组织:在主航道组织中实现“班长战争”,一线呼唤炮火,机关转变职能;非主航道组织去矩阵化或弱矩阵化管理,简化组织管理。虚拟考核评价战略贡献,抢占战略高地。 1、简化组织管理,让组织更轻、更灵活是我们未来组织改革的奋斗目标。 你们要去研究一下美国军队变革,乔良写的一本书叫《超限战》,军队的作战单位已经开始从“师”变成“旅”,作战的能力却增强很厉害,而且美国还在变革,未来的方向是,作战单位有可能从“旅”直管“营”,去除“团”一级,还要缩小成“排”、“班”„„。班长可能真就是“少将”或“少校”,因为一个班的火力配置很强(巡航导弹、飞机、航母„„)就没有必要大部队作战。“班长的战争”这个理念应该这么来看,大规模人员作战很笨重,缩小作战单位,更加灵活,综合作战能力提升了,机关要更综合,决策人不能更多。让组织更轻、更灵活,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也是我们未来组织改革的奋斗目标。 将来华为的作战方式也应该是综合性的,我们讲“班长的战争”,强调授权以后,精化前方作战组织,缩小后方机构,加强战略机动部队的建设。划小作战单位,不是指分工很细,而是通过配备先进武器和提供重型火力支持,使小团队的作战实力大大增强。当然,授权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目前,管理上的问题没有落地,所以3~5年内把LTC、账实相符,“五个一”作为重点,一定要实现端到端贯通。五年以后,坚定不移地逐步实现让前方来呼唤炮火,多余的机构要关掉,这样机关逐渐不会那么官僚化。 当年我们从小公司走向大公司时,不知道怎么管理,分工过细。现在我们使用的工具先进了,很多流程打通了,功能组织也要综合化,不仅减少层级,也要缩小规模,几个组织合并成一个组织。如商务合同评审的专业组织,应该涵盖运营商BG、企业网BG,没有必要成立两个平台。 矩阵化管理主要用于主航道上的作战队伍上,是需要一个大规模的平衡,耗费一点人力资源,称称这个、平衡那个。非主航道就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平衡。慧通去矩阵化,第一必须对华为服务,不能到社会上招揽生意,这是对它的制约;第二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内服弱矩阵化,就是流程责任制,只有几个管理的核心干部还是矩阵化的。组织的优化,不要等同时发令上,哪个模块成熟了,就可以先走,若总是追求完美的“齐步走”,等候时间就太长了。 我们要有个假设,将来如果我们担负起700亿美元销售收入,不意味着华为总人数会产生大幅度增长。我们每年要招聘一些尖子进来,置换不合适的人员,因此总人数增长是有限的,但作战结果会有极大提高。811规划中,不能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编制,不要总向研发与市场倾斜。但是可以增加薪酬包。 2、组织绩效:根据当期产粮多少来确定基本评价(KPI),根据对土壤未来肥沃的改造来确定战略贡献,两者要兼顾,没有当期贡献就没有薪酬包,没有战略贡献就不能提拔。 我们认为,还是根据产粮食多少来确定基本评价(KPI),根据对土壤未来肥沃的改造程度,来确定战略贡献。比如,根据销售收入+优质交付所产生的共同贡献,拿薪酬包;若没有做出战略贡献,不能被提拔。我们现在的KPI也包含了很多战略性贡献,战略贡献要搞KPI,我也同意,但要单列,战略KPI和销售收入KPI不能一致。将来公司所有指标都要关注到抢粮食,关注到战略指标。 我们原来的虚拟考核方法很好,可以继续沿用。举例:我们有68个战略制高地、200多个战略机会点,抢占战略高地要靠能力提升、靠策划、靠方法,不完全靠激励。当然,激励也是应该的。虽然做了战略高地,但若利润是负值,乘以任何系数都没用,因此还是至少要实现薄利,不要简单地说“未来如何赚钱”,即使未来赚钱,也是破坏了今天的战略平衡。设定的战略目标,有销售收入浮动的比例。 战略机会点攻入进去了,不允许降价作恶性竞争,但是允许多花钱,比如可以派两个少将去。BG重心是销售收入,既想卖东西,又想抢占战略高地,是虚拟考核;区域考核的是盈利和战略,即使薄利,也是盈利。当BG和区域的诉求完全不一致时,由区域说了算。 三、关于人才:改良金字塔管理,用人才管理奠定胜利的基础。 1、保持金字塔的基本架构,拉开金字塔的顶端,形成蜂窝状,让引领发展的“蜂子”飞进来;异化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业务、技术和管理关键岗位,优秀骨干与一般骨干,可以拉开差距。向外差异化对标,引入、用好更优秀的人才。 决定华为公司成败关键的重要时期,估计就在未来3-5年。在大数据超宽带时代,如果我们能够在制高点抢占到一定份额,其实就奠定了我们的胜利基础。人力资源政策要支持和平崛起,就是改良人才金字塔结构。 第一,拉伸金字塔顶端,形成蜂窝状。需要一群外面的“蜂子”飞进来,就要有蜂子能够飞进来的空间。现在遇到一个问题,世界上有很多优秀人才进不来,不仅是工资问题,还有组织模型问题。科学家进来,因为较少涉及人际关系处理,所以能留下来。但对于新招入的管理者,他领导的千军万马都是上甘岭来的兄弟连,谁服他?所以这批人员先放到重装旅去参加循环打仗,打仗过程中,也会形成“兄弟血缘”关系,再任命时他已经适应华为文化。 第二,金字塔内部结构要异化。我们人力资源有很多模块,以前薪酬待遇都是对标电子工程师,太标准化。现在金字塔架构体系不发生变化,但里面的各个模块要异化,各自去和市场对标。华为机器的核心制造和新产品制造去市场上对标,技师只要做到高质量,可以高工资。制造要尽快开始激活,把全世界最优秀的技师都挖到我们这里来,还做不出全世界最优秀的产品?也欢迎走掉的技师回来共创未来。 2、适应业务与管理变化,针对性管理各类人才,激活各级队伍 要将高层干部“洞察客户、洞察市场、洞察技术、洞察国际商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求改为“洞察市场、洞察技术、洞察客户、洞察国际商业生态环境”。

我们要从客户需求导向转变为社会结构导向了,整个行业转变,客户也有可能会落后于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要超越客户前进。 将来要限制干部“之”字形成长的范围,不要强调一定要大流动,有些岗位群不需要具有“之”字形成长经验。基层员工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贡献多,就多拿钱。这次我在新疆看到,最安心工作的是新疆本地员工,他们在公司工作多年,千方百计从北京、广州调回去。因为家在新疆,家里人知道情况其实没有那么危险,这次我还跟他们去逛街、吃大排档。而外地来的员工感受不一样,虽然在前线的人没有觉得那么可怕,但内地的家里人总是很担心,天天电话施加压力。危险地区可以强调本地化原则,如果实现不了那么多本地化,可以招聘当地的大学毕业生,送到拉丁美洲等地区去培训,然后再返回去。 高级干部被末位淘汰不等于是坏事,可以去重装旅,再重造辉煌。若没有威慑感,大家都会去搞内部平衡。 四、关于激励:“获取分享制”应成为公司价值分配的基本理念,敢于开展非物质表彰,导向冲锋,激发员工活力,公司就一定会持续发展。 1、社会保障机制是基础,上面的“获取分享制”是一个个的发动机,合理规划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导向冲锋,公司就一定会持续发展; 我提出四个假设,你们来看是否正确。第一个假设:流程组织优化,在五年内是否会逐渐有进步?进步的标志就是人员减少,工作效率提高,利润增加。第二个假设:针尖战略是否将增加我们定价和议价的能力?第三个假设:3~5年内,有的竞争对手在衰退,我们的商业生态环境是否在改变?第四个假设:现在人力资源改革产生的动力,特别是分享机制形成以后,会不会提高生产力?如果这四个假设成立,意味着利润会增加,我们可分配薪酬包也就增加了。股东、劳动者收益分配要有合理比例。未来为华为创造价值,要承认资本的力量,但更主要是靠劳动者的力量,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作战能力提升很迅速。有了合理的资本/劳动分配比例、劳动者创造新价值这几点,那么分钱的方法就出来了,敢于涨工资。这样人力资源改革的胆子就大一些,底气就足一些。 所有细胞都被激活,这个人就不会衰落。拿什么激活?血液就是薪酬制度。社会保障机制是基础,上面的获取分享制是一个个的发动机,两者确保以后,公司一定会持续发展。“先有鸡,才有蛋”这就是我们的假设。因为我们对未来有信心,所以我们敢于先给予,再让他去创造价值。只要我们的激励是导向冲锋,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厉害。 (胡总:在公司不上市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的合伙制其实是公司价值分配的基础。分配方式中劳动所得(包括TUP/工资/奖金/福利等收入)与资本投入所得(指虚拟受限股收入)设置合理的分配比例,让拉车的人永远比坐车的人拿得多,那么车就会越跑越快,这样华为的发展就有了“永动机”。如果我们把这些理念整理清楚,完全是可以给所有员工讲清楚的,让优秀人员都看到华为的分配机制,愿意进来,愿意奋斗。) 2、逐步实施岗位职级循环晋升,激发各单位的争当先进。 第一,我们实际已有的薪酬标准就不要改变了,动的是个人职级。第二,以岗定级不能僵化。以后有少部分优秀人员,没岗位但允许有个人职级,要看重这些人有使命感,创造力。如果脱岗定级的问题现在找不到合适方法来操作,就把优秀人员的岗位职级先调整了,然后他自己再去人岗匹配,程序还是不变,这个机制可以叫做“岗位职级循环晋升”。如原来20级的组织,其中做得优秀的那30%可以转到21级,每三年转一圈,做得好的才动。每年拿30%优秀部门来评价,如果明年这个岗位还在先进名单里,就更先进了,还要涨。落后的没涨,就会去争先进,争先进的最后结果,我们把钞票发出去了,而且主要发给优秀单位。实行全球P50标准工资的人员范围应该还要向下覆盖。若当公司出现危机时,不是一两百人就能够救公司的。具体如何操作法,扩大到多大规模,我不知道。 3、差异化管理各类人员薪酬,激发员工的活力。 特殊专业人群可以采用特殊方式的用工和激励方式,如厨师可以拿提成制,多劳多得,抢着出单,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法务、翻译等人群,可保留和激励自己的骨干作战队伍,也可以临时用社会上的资源,比如同声翻译,短期雇佣一次,表面上看起来会花不少钱,实际使用起来的总成本还是降低了;文字翻译,只要能及时交付翻译稿件,也可以家里上班。建立这样的社会平台组织,我们自己的组织就缩小了。 在海外薪酬福利管理要简单化,逐步走向像西方的市场化管理。已经实行全球P50高工资的人很多补贴要取消,要建立一个制约措施,不能让大家比赛浪费,过多的补贴不一定让战斗力增强,可能还是惰怠的,不是激励性的。若大家不愿意去利比亚、伊拉克„„地区,可以提高特有的激励待遇体系,这是激励措施不是补贴。以前我们为了阿富汗能去18个人,却采取各种全球化的限制方案,把整个组织都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的做法就是用阿富汗、伊拉克或新疆等地区的特有激励方案牵引大家去,别的体系则正常运作。 4、非物质激励就是要把英雄的盘子划大,敢于表彰,促使员工的长期自我激励。 第一,非物质激励就是要把英雄的盘子划大,毛泽东说“遍地英雄下夕烟”。现在我们要把英雄先进比例保持60%~70%,剩下30%~40%,每年末尾淘汰,走掉一部分。这样逼着大家前进。第二,敢于花点钱做一些典礼,发奖典礼上的精神激励,一定会有人记住的,这就是对他长期自我激励。美军海军学院的毕业典礼很独特,在方尖塔上涂满猪油,让大家爬这个塔,大家一层层地攻,欢庆这个典礼。华为大学也要构思一个华为自己的典礼形式,不要总是扔帽子。 五、充分利用类似微信的平台,加强技能经验共享,提高作战队伍能力。 我支持公司内部开放,不要怕资料被人偷走,我们的队伍比别人厉害,他搞到一两支枪炮有什么用?而且即使去保密,也不一定都能防范住,反而导致自己的作战队伍能力不行。可以建立公司内部类似微信的平台,有授权的人员才能使用,不对外开放。如在战略预备队这个圈里,所有内容全开放,大家可以下载资料、交朋友„„。用户按不同战场分类,通过内部圈联络起来,其实也是一个信息安全圈。他自己建立了一个作战圈,可以横跨拉丁美洲、欧洲„„,因为公司下载到的是同一种表格,他不知道如何使用,在朋友圈里发个求助,对他作战能力提升有帮助。 (胡总:我可以来推动,在公司内部招募3~5个人来开发。申请一个政策:有一个活跃用户,就奖励开发人员一些提成。将来这个平台跟LTC等几个流程整合,用户很快就多起来了。与微信的差异也出来了,微信是一个社交平台,这是一个工作平台。) 人力资源工作的阶段性汇报和结构性思想,后续可以定期讨论,下次也要把财务叫过来。财务要告诉我们,利润率到底是否预测准确没有。只有坚持账实相符,只有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公司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你们要找出一个方法,把公司的内部变化、社会的变化、前进的变化结合起来,跑到最前面的人,就要给他“二两大烟土”。 (作者系华为创始人,中国企业家网,2014年8月26日)


周鸿祎:被客户骂出来的收获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西安交大读研究生。但我不是个标准的好学生,一个是不愿意上课,不想给导师干活儿;一个是上课少,老是跑到外面接活儿,改善自己的生活。因为读了《硅谷热》那本书,我心里澎湃着做出一款很牛的产品改变世界的想法。 当时已经出现了计算机病毒,防病毒的手段还是用防病毒卡。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瑞星公司。我搞到一本《计算机反病毒研究》,看了以后,决定研究反病毒。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嘲笑,觉得没啥意思,没什么前途,做不起来。我发现在我的互联网生涯里,无论我搞什么,一开始大家都是不理解,不屑,甚至嘲笑。 其实,那个时候很多资料我也看不懂。但为了证明给嘲笑我的人看,我看不懂也硬着头皮看,半懂不懂地就找了两个同学一起干。当时条件很艰苦,电脑是很稀缺的东西,自己还得编程序。产品做到后面,我又开始充当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角色。为了把产品做出来,我们还不得不找机会蹭学校机房的电脑用。 后来,我们做出了反病毒卡的原型,参加了在上海的挑战杯,还得了奖。那时得奖的很多都是导师的项目,但这个项目是我们自己原创的。 那时我读了《硅谷热》。那本书讲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怎样搞出了苹果电脑,把苹果公司上市,他们都成了百万富翁。我特别想像乔布斯他们那样,觉得光拿一个挑战杯真的是没意思,要是能把防病毒卡卖出去,赚很多钱,既能过上自由的生活,同时还能让别人生活得更好,那才是伟大,那才是英雄。 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始把防病毒卡当作产品去卖,但在真去卖的时候,才发现卖一件东西和开发一件东西完全是两个概念。也就是在卖防病毒卡的那段时间,我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用户,什么是用户思维。 防病毒卡我卖出去了几十张,但这几十张卡给我惹了不少麻烦,因为卡装到客户的电脑上和装在我自己的电脑上根本不是一回事。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电路的问题,有的是各种软件的冲突,有的是卡做得不好,插到别人电脑上结果开机都成了问题。我疲于奔命地开始灭火,随时要去给客户做售后服务。所谓售后服务,除了给客户解决问题,其实最主要的是低着脑袋听客户骂。客户是不听你解释的,他给了你钱,买了你的东西,就是要你给他解决问题。你的产品解决不了问题,那客户就有理由把你叫过去解决问题,你一边解决他一边骂你。 防病毒卡可以说是一件失败的产品,但给客户解决问题、挨客户骂的过程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我从中收获的要比赚钱有意义得多。 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从象牙塔走出来,直接面对客户。客户的想法和技术人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客户不管你用什么高科技,也懒得知道。客户花钱买了你的东西,他们要的就是解决问题。技术人员可能为自己使用了什么技术感到骄傲,但对客户来说,技术根本就没有意义。这个过程给我的另一个教训,是不同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电脑环境也非常复杂,从研发成功到商业化成功,中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这个过程会生生砍掉技术人员的优越感和自负,但收获的是对什么是客户的认识,是对产品的认识。 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客户,而不是用户。虽然一字之差,二者的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 在传统商业时期,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买的没有卖的精。商人基本上以逐利为目的。尽管人们老说客户是上帝,但在经济关系里只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商家,一个是客户。客户是谁?谁买了我的东西,谁向我付钱,谁就是我的客户。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意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各种营销理论都是通过广告、宣传、推广,成功让顾客购买你的东西。这是传统的经济游戏规则,很多人的字典里可能只有“客户”这个概念而没有“用户”概念。所以,很多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考虑在互联网上卖东西,把原来跟客户打交道的这套方法搬到互联网上,最终发现不会玩儿了。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变了,规则变了。以前你把东西忽悠出去,让客户购买了就达到目的了。现在则不同,用户是使用你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人,但他们未必向你付费。你把东西卖出去或者送出去,用户才刚刚开始跟你打交道。你恨不得通过你的产品和服务,每天都让用户感知到你的存在,让用户感受到你的价值。 让用户感知到你的存在,这一点太重要了。但传统行业的很多人对这一点不理解,说:他们又不为你付钱,白用的人多了,反而是累赘。他们不理解微信为什么免费,我告诉他们,微信虽然免费,而且腾讯也要往里投很多钱,但这对腾讯来说是小意思,因为微信为腾讯凝聚了几亿用户。有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微信将来在上面嫁接O2O(online to of.ine,在线离线商务模式)可以赚钱,嫁接电商可以赚钱,网上发一款游戏还导致全民都打飞机,也可以赚钱。所以,腾讯将来通过微信用户群,一年何止赚几百个亿,这比靠通信收费赚钱要容易得多。但最要命的是什么?很多运营商当初不承认微信有多大威胁,认为:你们是互联网公司,没有我们运营商搭路哪有你们跑的车? 此话不假,但运营商没有发现,用户不再用你的短信了,不再用你的彩信了,不再用你的语音了,他们使用的都是微信的服务,他们从运营商的用户,转变成了微信的用户。用户才不关心路是谁修的。你作为修路的固然还会存在,但你没有了用户,或者用户无法感知到你的存在,那你的商业价值已经非常有限了。还有的运营商振振有词地对我说:我的短信收入没受影响。我心想:大哥你得看趋势啊。这就跟卖手机的一样,网上的销售量可能还比不上实体店,但它是爆发式增长啊。有一个省的运营商还跟微信合作了一把,因为腾讯劝说他们出一个微信流量包月套餐,虽然微信可能减少了运营商的短信收入,但微信用户还要耗流量,所以运营商可以在流量上赚很多钱。 这一招就彻底地把运营商打成流量管道了。我一直在反复强调用户的价值。要理解互联网的思维,那就要有用户的概念。比如,买了你手机的人,是你的客户,不见得是你的用户。给你交套餐费的人,也是你的客户,是你的衣食父母,但不是你的用户。现在人们都在网上买话费,觉得自己是在跟各个互联网公司打交道,而不是在跟运营商打交道,运营商的服务价值除了通话质量和网速,根本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微信对运营商最大的杀伤是什么?是让运营商跟中国几亿给它交话费的人隔绝了,这是最可怕的。你看,每个月到营业厅的人才有多少?除了办新电话卡的时候人们去营业厅,平时谁还会去?这意味着运营商根本不可能再接触到用户,根本不可能理解用户的需求,根本不可能再推出新的业务,而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商。 丢掉用户并不是说就没钱赚了。前两天有一家报纸的总编问我何为互联网思维。我问他:今天如果没有造纸厂、印刷厂,报纸能造出来吗?他说不行。我说:在新闻生产链条里面,印刷厂有价值,但我作为一个新闻读者,我在乎这是谁印的报纸吗?我不在乎。所以,印刷厂的价值在这个价值链里被边缘化了。 我想强调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一定要形成用户这个概念。所有传统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特别简单:我卖东西给别人,他拿了我的服务和产品,就要向我交钱。这是一个二元的关系。我们原来的字典里只有客户的概念,很多企业会把这个理念写成客户至上、客户是上帝,因为客户给企业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但互联网要颠覆这个观点,当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时候,当然客户的钱还是要赚,但要想想谁是你的用户。用户的定义在我看来就是那些你能长期提供一种服务,能长期让他感知你的存在,能长期跟你保持一种联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联网上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用户转成你的客户。 没有用户,就没有客户。用户少了,客户就没了。所以,我一直强调,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不要一上来就想怎么去赚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做硬件的那些企业,如果硬件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就会体会到用户与客户的差别。比如,以前卖手机,卖出去以后买方就跟你没关系了。他交钱成了你的客户,但不是你的用户,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怎样使用手机。你要想办法让这些人在没买你的东西的时候也能跟你发生联系;买了你的东西之后,更能跟你发生联系。 今天如果你的手机卖出了2000万部,这些买你手机的人既是你的用户,也是你的客户。他们每天都在用你提供的软件,每天都在跟你发生联系。那么,你就是一个具备了互联网思维的手机厂商。但一些传统的手机厂商没有这种思维,他们会觉得产品卖出去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作者系360公司董事长,和讯网,2014年9月2日)


李明远:百度为什么要做直达号 2014年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各种需求的爆发,背后是大量线下传统积极的拥抱移动互联网。用户很热情的拥抱了移动互联网,却还不能很好的通过移动互联网跟各种公司拥抱,拉新、转化遇到了很多问题。目前,无论是WAP站,还是Native app,抑或是团购、微信公众号,都不能真正帮助传统服务商解决痛点。 2012年百度面向移动开发者提供了“七种武器”,在此基础上,2013年,我们推出了轻应用机制,帮助开发者解决分发困境。过去的一年,我们基于已有的技术基础和轻应用机制的破壳检索、即搜即用能力,形成一整套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以帮助传统服务商将服务移动化。这一整套解决方案即直达号。我们认为,直达号将是传统服务商拥抱移动互联网的最佳方式。 直达号,商家在百度移动平台的官方服务账号。基于移动搜索、 @账号、地图、个性化推荐等多种方式,让顾客随时随地直达商家服务。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有餐饮、旅游、娱乐、生活服务等各行各业商家开通的直达号,比如峨眉山、海底捞、良子、一亩田、平安保险等等。 以良子为例。吸引周边的顾客在白天的时段到良子来,也是良子健身拉新顾客的重要方式之一。之前良子会采用每个店十几个店员派送传单的方式,在人群密集的地区进行传单发放。但是效果并不好。第一,耗费了太多人力成本,无法做到持续运营;第二,很多收到传单的人根本没有需求,所以转化率也低。 百度直达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百度具有很强的LBS定位能力,而百度大数据又能够帮顾客进行画像,在百度地图和其他客户端,可围绕顾客的位置和兴趣推送相关服务,•在一家良子周围,有上万百度移动顾客,根据百度大数据分析,其中有10%的人是养生、健身爱好者和搜索过良子的老顾客,那么在合适的时段,将良子的活动推送给有潜在需求的人,转化率就很高。而在这个过程里,良子只要开通一个直达号,并且把自己的这项活动放上来,就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高效拉新。拉新问题解决了,但是良子健身还有另一个困扰。在客流高峰时段,良子门店顾客盈门,顾客需排队,造成体验不佳,效率低。如果将大部分服务在线上完成,不但可以减少顾客流失,还能提高顾客体验,回头客更多。例如,一个顾客想来良子了,手机百度@一下就进入良子的界面•。这是与之前非常不同的操作方式。@良子健身,无需进入搜索结果页,所有的搜索,都将直接进入良子健身直达号首页,类似于在PC端输入域名,直接进入网站。所以,良子健身只需要教会自己的顾客在搜索中加入@符号,就能将所有的顾客都引导至自己的服务页面。 如果这名顾客订阅了良子直达号,以后在手机桌面、或者手机百度我的订阅里,也能直接使用良子的服务。进入良子直达号以后,顾客可以直接查看预约时间和技师,进行线上预约,完成后,直接到店消费就行。消费完,还可以在线支付。也就是说,80%的服务流程都可以在线上完成。良子的流程效率也提升,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对于类似于良子健身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与顾客的直接交流非常重要,这将是提升顾客黏性、针对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手段。但是,良子健身除了技师们可以当面进行短暂沟通之外,是很难以其他方式与顾客进行交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为直达号提供了实时交互的能力。这样,良子健身的客服在电脑前,就可以与手机端的顾客直接交流,全天守候,既提升黏性,也提升顾客好感。顾客消费后,还能直接在直达号点评打星,其他顾客访问良子健身直达号时,可以参考已有评价。顾客进行分享,让更多人看到良子的优质服务。顾客留存更强,消费更多。 在开通了直达号三个月后,良子健身在拉新、留存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日均拉新消费可达500单,相当于在一个区域为它增加20%的收入。但这20%是极大的改变了他的边际收益,这是意义非常大的一个变化。相当于在百度上开了一家分店;对于良子来说,新店开张时,也总会面临着无法有效让周边用户周知的问题,而我们的直达号机制,通过一系列基于地理位置和用户标签技术实现的智能推荐,使门店客流分布更均匀,整体上提升了营业额增长。这意味着所有的连锁企业,都可以通过直达号机制,实现客流宏观调控,平均分配客源。由于将大部分服务功能线上化,协助客户更有效地管理了服务时间,顾客结帐的时间可以缩短50%。顾客体验得到极高提升。开通了一个直达号,解决了良子如此重要的两个困惑,既提升了新老顾客的订单转化,又保证了老顾客的留存,在整体上拉动了订单的增长。 从良子健身和另一个案例海底捞,可以看到的百度直达号的四大优势。 广拉新,高转化,强留存,易开通。 百度移动可以为商家直达号引导订单的方式。包括了传统的移动搜索,在推进破壳检索机制后,搜索汪峰演唱会,可以直接在永乐票务的直达号上面购票;在地图上,搜索一个家装店,点击最近的家装店,就可以进入直达号服务页面。 直达号有两种两种全新的拉新模式,第一种,就是@账号,可以跳过原有的搜索结果页面,直接引导顾客使用服务,例如我们@平安车险,这其实是商家第一次在移动端拥有了一个自己可以直达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商家的品牌认同、服务前置、拉新和留存的需求,都能获得满足。@直达,这是我们今天提出的第一种创新的拉新方式。 第二种就是手机百度的发现推荐,未来百度地图也会推出这个能力。这是基于场景,包括了地理位置、时间等因素,结合百度大数据进行的顾客画像,通过手机百度客户端,将商家的服务直接推送给有需求的顾客。 这两种全新的方式,意味着我们将百度移动搜索、地图等客户端能力进行史无前例的全方位开放,只为了将在座各位的服务提供给有需求的顾客,将这些顾客的需求,转化为消费订单。 第二个优势是高转化。 那么由于在拉新过程中,这些服务都是因为顾客有需求才被触发,而非强行推送到顾客面前,因此转化率很高,这其实是百度平台区别于其他任何服务平台的独到优势。 此外,由于在直达号上,可以支持SNS社交能力,包括实时交互、用户评价、分享和点赞能力,这些可以是标准配置,但是商家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选择。比如学而思,顾客能够和商家客服实时互动,所以更易消费;还有针对不同行业都能够满足的闭环服务能力,比如电影票务的支付,外卖行业的订餐,甚至包括了医疗行业的挂号、汽车4S店预约等等,都能在直达号实现。这些强大的功能,也为订单的转化提升做出了巨大促进。

顾客通过广泛的拉新渠道过来了,也能够转化为订单,那么如何使其反复消费,成为回头客?这是直达号的第三个优势,强留存。 百度直达号使每个商家都能有CRM后台,通过这个后台,商家可以查看所有与其发生过交互乃至订单关系的客户列表,通过数据分析,为其画像,贴标签。随后,可以通过个性化推送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客户推送不同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另外,未来百度大数据也能提供更多营销支持,例如将虽未在商家直达号消费过、但其标签与该服务吻合的顾客,推荐给商家,使商家能够更主动且有的放矢地拉新。你的用户是你的,百度的用户也是你的。 第四个优势是易开通。首先,对于已经有移动站的商家来说,只要通过快速直连,输入基本的信息,输入已有移动站点的网址,点击转化,就能够拥有一个具备强大功能的直达号。 现在,我们针对不同行业,也推出了多个适配于细分行业需求的多个行业模板。商家登录之后,只需要选择自己所处的行业,能够编辑文字,上传图片等,就也能快捷地开通一个直达号。 百度之前推出七种武器,帮助大家在移动上建立自己的应用能力,到去年推出轻应用这样的一套机制,使得大家能够破解分发的困局,到今天能从生成一个直达号,到最后直达你的顾客、连接消费者的一个过程。我相信这样完整的生态,能够真正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传统服务商拥抱消费者。直达号就像一座桥梁,将商家的服务与顾客的需求,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连接,促进交易,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完美结合。 (作者系百度副总裁,中国企业家网,2014年9月4日)



本文地址:http://www.bdmjyby.com//html/news/2014-9-15/999.html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博雅产学研基地 粤ICP备13060632号-1